[核心提示] 易信開始公測公眾平臺加入挑戰微信的戰團,而新浪微博也意圖將私信打造成類公眾平臺產品,加上舶來品 LINE,最后誰會獲得用戶的青睞?
伴隨上線半個多月就已達到千萬級別下載量的強勁勢頭,易信昨天開始公測公眾平臺。在其注冊頁面上可以看到,易信公眾平臺的賬號目前分為企業、團體組織和個人三種,而且可以對前來關注的用戶進行驗證。目前易信公眾平臺里面已經入駐了一些公眾賬號,整體的產品定位與微信公眾平臺并沒有太大差別。
微信公眾平臺上線于去年 8 月,比易信早了剛好一年。在此期間,微信公眾平臺多次調整產品定位、修改產品機制,一方面讓微信沒有像新浪微博那樣成為營銷賬號和推廣信息泛濫的局面,另一面也成為眾多企業、媒體和機構組織的重要信息發布渠道。今年 8 月初,微信 5.0 上線,正式將公眾賬號劃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大類,前者為企業和組織提供業務服務與用戶管理能力,后者則為媒體和個人提供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可以說微信已經構建起了相對成熟的公眾平臺運營管理體系,在上游的信息傳遞和下游的信息壓力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同時,微信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平臺級 App,在上面聚集了大量開發者和個人作者,成為在傳統應用市場和媒體之外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
除了剛剛在 5.0 版本中推出的表情商店和游戲中心,微信在商業化方面并沒有太多舉措,此前一度沸沸揚揚收費傳言也無疾而終。不過微信的同類產品,來自日本的 LINE 卻是賺的盆滿缽滿令人艷羨,其今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創收共計 1.32 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 348.9%。LINE 的變現方式除了廣為人知的表情貼紙和游戲內購,另一塊就是官方賬號(相當于公眾平臺)。與微信和易信不同的是,LINE 的官方賬號只面向認證的且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媒體和名人等。在 LINE 非常流行的日本、臺灣以及其他一些市場上,官方賬號一年的開通費用高達 20 到 30 萬美元。這使得 LINE 難以成為創業者和個人的樂園。
微信和 LINE 在公眾平臺上的成功不得不讓其他人艷羨。今年 4 月,新浪微博上線媒體版微博,揭開了此前一直傳言的“媒體公眾平臺”的面紗。在 5 月的 GMIC 上,新浪微博正式推出 Page 產品,針對媒體、商戶、名人、LBS 等打造不同的微博頁面,將微博由“人”的屬性轉向“物”的屬性。在新一代的媒體版微博中,媒體賬號可以每周向粉絲發送一條內容推薦私信,這跟微信公眾平臺的資訊推送極為相似。在前不久極客公園對新浪微博產品負責人的專訪中,他透露私信的產品定位將從 IM 工具轉變為信息送達渠道,用戶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服務或物品等頁面進行關注,并接受它們通過私信推送的內容。也就是說,私信將成為又一個類似于公眾平臺的產品。
《商業價值》主編張鵬曾提出過“信息壓”的概念,他認為各種應用的信息和動態推送對用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微信折疊訂閱號,新浪微博隱藏未關注人私信,其實都是為了降低用戶所面臨的信息壓力。然而各大巨頭相繼加入公眾平臺戰團,等于將信息壓力多次施加到用戶身上。另一方面,無論對信息發送者還是接收者而言,都可能面臨信息重復的問題。
試想一下,以后一個想了解附近電影院場次的人,是應該關注影院的微信、易信、LINE 賬號還是微博 Page 呢?
,